最近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,发现自己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 —— “过于执着于尚未成功的站点,却忽视了已经展露头角、具备潜力的优质项目。”
说得好听一点,这叫“追求完美”“不抛弃不放弃”;说得直接一点,这其实就是一种“死脑筋”“资源分散”“效率低下”的表现。
我的问题:总想“全都要”,却忽略了“先做好一个”
最近我一共上线了 5个新网站,其中:
2个网站已经收录情况良好:一个收录了约 5万页面,另一个收录了 9万页面;
另外3个网站却迟迟没有获得理想的收录,我每天反而把大部分时间、精力和希望都放在了这3个“尚未成功”的网站上,一心想着如何让它们也尽快实现收录,甚至全面起飞。
但冷静下来想一想,这真的合理吗?
明明那两个收录不错的网站,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,只要稍微投入一些精力去做 长尾关键词布局、内链优化、内容拓展、权重传递,完全有机会快速提升排名、带来稳定流量,甚至成为真正的“赚钱机器”。
而我却选择把精力分散到那3个“还没起来”的站点上,希望它们也能“齐头并进”。这种做法,真的对吗?
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
经过深入反思,我意识到自己存在几个非常典型的思维误区:
1. 精力是有限的,人的专注力更是稀缺资源
我们每天能够高效投入的时间和脑力是有限的。当你试图同时推进多个项目,尤其是其中多个还处于“不确定”状态时,很容易陷入“四处出击、处处浅尝辄止”的困境。
与其把精力像撒胡椒面一样分配给一堆还没成型的站点,不如集中优势兵力,打透一个、做好一个,让它真正产生价值。
2. 不是所有网站都能成功,有些“卡点”你可能永远找不到
做网站、做SEO,我们都会遇到“有的站就是起不来”的情况。你可能优化了结构、提交了站点地图、调整了内容、发了外链,甚至换了主机、换了模板,它还是不收录,或者收录了也没排名。
这种情况很常见,背后可能涉及诸多复杂因素:比如域名历史问题、内容质量问题、算法误伤、服务器地域问题、抓取预算不足等等。
而最让人无奈的是:有些问题,你可能根本找不到,或者找到了也解决不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继续死磕,往往只是浪费时间。而更聪明的做法是:承认某些站点可能“先天不足”或“短期难有起色”,及时调整方向,把资源倾斜到更有希望的项目上。
3. 资源(时间、精力、外链机会、内容产出)应该向表现优异的项目倾斜
一个已经收录5万、9万页面的网站,说明它已经通过了搜索引擎的初步考验,抓取正常、索引稳定、有一定的内容信任度。
这个时候,你稍微做一些 精细化运营,比如:
挖掘并布局高转化长尾关键词
做好内容聚合与内链结构
提升页面的用户体验与停留时间
适当引导外链资源导入
就能比较轻松地带动整站权重提升,进而获得更好的自然排名和流量回报。
而如果你把本该用在这个“潜力股”上的资源,拿去填另外几个“无底洞”,最终可能就是 “高潜力项目发展缓慢,低潜力项目依旧停滞” 的双输局面。
正确的策略:聚焦 + 放大 + 持续迭代
经过这次反思,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:
在站点运营、项目推进乃至人生决策中,最重要的能力之一,就是“识别潜力、聚焦资源、放大优势”。
具体来说,我打算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如下:
1. 优先关注已有成效的站点: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,放在那些已经收录不错、流量开始有起色、基础稳固的网站上,做精细化运营,推动其更进一步。
2. 对尚未收录的站点,设定观察期与止损线:对于那些暂时还没起来的网站,可以给予一定的优化时间和观察期,但不要无限投入。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仍无起色,要果断评估是否值得继续。
3. 保持持续建站,但不要贪多求全:继续做新站没问题,但要控制数量,确保每一个新站都能有一定的“资源倾斜”和“成长空间”,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,导致每个都做不精。
4. 学会接受“不完美”与“放弃”: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成功,也不是每一个站点都值得你拼尽全力。有时候,放手也是一种智慧。
最后,还是要鼓励自己一句:加油,继续做网站,继续尝试,继续优化!
创业、做SEO、搞流量,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、迭代、成长的过程。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做对所有选择,关键在于我们能否 及时发现问题、总结经验、调整方向。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,但把努力用在正确的地方,回报往往会超出预期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seobole.com/article/966.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!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或者采编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犯,请联系a5b5_su@163.com。